任上7年蹚出致富路
通话里嘶哑着安排群众转移
被洪水冲走的怀柔区琉璃庙镇
孙胡沟村党支部书记尹春燕
村民们都在盼你回家
“他们问我,找着春燕书记了吗?我说,没有。”7月27日晚,怀柔区琉璃庙镇孙胡沟村党支部副书记孙桂起返回村里时,一对大爷大妈正望眼欲穿地等待救援消息,听到这样的回答,他们怔住了,把手里刚盛的半碗粥又倒回了盆里,嚎啕大哭起来。
尹春燕1974年出生,今年51岁,是土生土长的孙胡沟人,干过农活,也做过买卖,2013年回村当了会计,2016年成为村委委员。
曾经,孙胡沟村的主干路还是破旧的老柏油路,晴天尘土飞,雨天坑洼滑。2019年,尹春燕刚一上任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,就多方筹集资金,把柏油路铺到了每家每户门前,补上排水沟,还在沿线种上月季和三角梅。游客从村口一进来,道路宽阔,花草摇曳,颇有几分桃花源的味道。
环境变了,机会也来了。2023年,孙胡沟村试点养蜂项目。蜜蜂对生存环境极为挑剔,但孙胡沟得天独厚,山清水秀、野花遍地——槐花、椴树花,春天,还有各种药材花渐次开放。尹春燕正是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,主动联系镇里申请项目资金,购入第一批50箱蜜蜂,聘请村里老养蜂人做技术指导。她虽不懂养蜂,但好刻苦钻研,一有空就钻进蜂房盯着。
两年多,蜂箱就翻倍了,产出的蜂蜜在农民丰收节上广受欢迎,一些酒店、科研单位也成为固定客户。去年,养蜂产业为村集体增收5万多元。
养蜂只是起点。村里野杏满坡却“熟落山沟”,尹春燕深知传统手榨的艰辛——三斤半杏核才出一斤油,费时费力,苦味还熏人。于是,她引进了一家小型杏仁油加工厂,添置破壳、榨油、过滤设备,用传统压榨工艺,生产具有乡土味的杏仁油。村民上山采杏、剥仁、送厂,不仅创收,一年还能解决50多人次就业。2024年,杏仁油销售收入超过3万元。“前不久,城里的‘大厂’还来座谈,想把杏仁油做成护手霜、香薰,我们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。”村会计王钺说。
在别人眼中不起眼的山野,在尹春燕眼里都是财富。“她脑子灵、敢想敢干,知道咱村的出路在哪儿。”王钺告诉记者,“书记不光想着修路修坝,更想着怎么修出我们的‘致富路’。”
她是村民心中的“傻丫头”
“我们都不叫她书记,只叫她‘二华’。”坐在轮椅上的范东田刚跟记者说起尹春燕,眼圈就红了。“生活中她没架子,像个傻丫头,进我家门就跟回自己家一样。”
范东田与89岁的老母亲相依为命,是村里的五保户。“我腿脚不利索,啥也干不了。她经常来看我,家里缺啥她比我都清楚。”范东田说,尹春燕不仅知道他家的门禁密码,还常常推门就进,四下打量,“其实是想看看家里缺什么,衣服够不够穿。”
“甚至我穿多大号,她都知道。”范东田指着自己穿着的短袖上衣,眼里不禁泛起泪花,“这就是她给我买的,我天天穿着。”每年换季,尹春燕都会主动带衣服来,不问要不要,只怕不够穿。
她的关心远不止这些。平日里,只要尹春燕来了,就会顺手做饭、扫地,甚至帮他洗头。“她不嫌麻烦,还说‘我干活可比别人利索’。”范东田又抹了一把眼泪,“亲妹妹都未必有她对我这么好。”
不仅仅是,村里约20个低五保户她都一视同仁,家家走到。“谁有难,她都管。人说她是真傻心眼儿,见谁都聊,见谁都笑,工作起来一点不糊弄。”
这场暴雨,孙胡沟村汛情紧急。7月26日晚,尹春燕一边调度村干部挨家挨户转移群众,一边不停地给范东田发微信、打电话,确认他是否安全。“在家里还是在哪里?”“别睡,雨太大我不放心。”这是尹春燕留给范东田最后的两句聊天记录。
后来,范东田被人抬着撤离到高地,听说书记联系不上了,心里一沉。“我不信她真不回来了,她不可能不回来。”范东田低声说,“她把别人的苦难当自己的事,把村里的冷暖装在心上。我们都等她,盼她回来。”
“我宁愿替她去,让我们这书记活着。”满头白发的村民张金芝哭红了眼睛,“这丫头太好了,太热心肠了。”
“一直就认为她在哪儿、被谁给救了。她心太好了,死不了。因为她对老百姓太好了,每一个老百姓都是她的家人,她的亲人。”村民于秀芝哭着说。
8月2日晚,怀柔再次升级发布暴雨橙色预警。记者走出安置点,满天阴云间总有缝隙透出倔强的微光,恰似孙胡沟村每位村民万千情愫猥集的内心。是的,总会雨过天晴,总有奇迹值得我们倾心期待。
京平
值得群众信赖的主心骨
“真的希望,她还能回来。”这些天,怀柔区琉璃庙镇孙胡沟村的村民们满含热泪,牵挂着一个人——村党支部书记尹春燕。本次洪涝灾害中,尹春燕和丈夫蔡永章在转移群众过程中不幸被洪水冲走,目前相关力量仍在全力搜救。
像陀螺一样忙碌,是尹春燕留给村民们的最深印象。对这位土生土长的村支书,村民更爱直呼她的小名——二华。乡情所系、责任所托,尹春燕多年来兢兢业业,带领一个低收入村蹚出致富路。在本次洪涝灾害警报拉响时,更是全身心投入防汛抢险工作。严格落实预警方案,及时转移“危险户”,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,实时询问村民安危,即便雨势汹汹,车辆无法通行,但放心不下村中一对高龄孤寡老人,她和丈夫还是义无反顾冲进茫茫雨幕,用逆行向险、舍生忘死的行动诠释着何为真正的英雄。
“各村按照红色预警标准措施落实”,这是尹春燕失联前最后的文字留言。这份夙夜在公的姿态,是全市奋战于防汛救灾一线基层干部的缩影。7月23日至29日,本市遭遇极端强降雨,城市安全运行面临严峻考验。闻汛而动、分秒必争,广大基层干部全力以赴、保卫家园。他们不负初心使命、铮铮誓言,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奋不顾身、坚持工作,真正做到了“平常时候看得出来、关键时刻站得出来、危急关头豁得出来”,他们都是好样的!
灾情就是命令,责任重于泰山。危急时刻,广大基层干部是落实各项防汛救灾任务的直接责任人,在一线高高飘扬的党旗,是群众最可信赖的“主心骨”。哪里有险情、哪里有需要,哪里就有党员干部忙碌的身影。那些逆行的英雄,就是鲜活的价值观、有形的正能量。他们不顾安危、冲锋在前,不仅体现着强烈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,更展现出守护“大家”的深厚为民情怀。正是依靠万千基层党员干部的担当尽责、无私奉献,我们这座超大城市才最终战风斗雨、攻坚克难。
汛期尚未结束,防汛依然还在吃劲的时候。打赢防汛救灾和恢复重建攻坚战,还需众志成城、连续作战。让我们向所有坚守于防汛救灾一线的党员干部致敬,你们辛苦了!全市上下再接再厉,心往一处想、劲往一处使,就没有过不去的坎。
更多热点速报、权威资讯、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
记者:张佳琪
鼎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