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上半年,中国电影总票房冲到292亿,但其中一部《哪吒2》就独吞154亿,占比超过一半!春节档狂欢结束后,整整四个月没有一部新片票房能破5亿,连好莱坞大片都集体哑火。
而就在上周,《赎梦》《戏台》这样的口碑片单日票房甚至跌到40万以下,表面繁荣的数字背后,是无数中小影片在生死线上挣扎的血泪现实。
8月26日,星期二的工作日票房数据冷得刺眼。 全天只有三部电影票房勉强破千万:动作片《捕风追影》靠成龙、梁家辉的招牌拿下3306万,累计票房爬到6.3亿;动画黑马《浪浪山小妖怪》收割2117万,总票房突破13亿;社会题材片《南京照相馆》进账1608万,累计27.8亿。 而950万到100万之间的“腰部梯队”只剩6部片子,其中好莱坞IP《死神来了:血脉诅咒》上映多日后首次跌破千万,单日仅收947万。
更残酷的是票房底层。 陈佩斯执导的话剧改编电影《戏台》,上映33天排片被压到0.7%,单日票房仅38万,总票房勉强卡在4亿,对一部豆瓣8.1分的作品来说,这数字像一记耳光。 张家辉主演的悬疑片《赎梦》更惨,上映4天单日票房35万,总票房才380万,连宣传费都可能收不回。
这种冰火两重天,其实是上半年市场的延续。 154亿的《哪吒2》创下中国影史纪录,但它的成功反而暴露了市场的畸形:春节档后长达四个月,没有一部新片票房能过5亿。
派拉蒙的《碟中谍8》作为顶级IP,最终票房卡在4.55亿,6月底单日票房已萎缩到不足百万。 进口片失灵,国产片疲软,观众的选择只剩下“再看一遍哪吒”或“干脆不看”。
口碑与票房彻底脱钩。 《戏台》在豆瓣拿下8.1分,观众评价“演技封神”“剧本高级”,但排片率始终低于1%;《赎梦》虽有张家辉坐镇,却因缺乏话题热度,猫眼想看人数仅2.1万。
反观年初的《射雕英雄传:侠之大者》,靠肖战粉丝冲预售票房破亿,上映后却因魔改剧情和演技争议口碑崩塌,排片从35%暴跌至8%,最终惨淡收场,证明流量明星也救不了烂片。
腰部影片的消失让市场彻底断层。 北美市场票房5亿-20亿人民币的中等体量电影通常占比30%,而2025年上半年中国仅3部影片票房落在1亿-5亿区间。
春节档后票房亚军《碟中谍8》(4.55亿)和冠军《哪吒2》(154亿)之间,差距高达149亿,创十年最大断层。 没有中间层的缓冲,影院只能靠头部影片“输血”,一旦爆款退场,立刻陷入生存危机。
就连暑期档的“39天破亿”繁荣,也靠的是少数几部片子硬撑。 《浪浪山小妖怪》《南京照相馆》《捕风追影》三部电影贡献了档期60%的票房,而同期上映的《脱缰者也》单日票房不足百万,郭麒麟喜剧招牌失效;运动题材《F1:狂飙飞车》单日仅45万,靠前期积累总票房勉强过4亿。 所谓“档期火热”,不过是头部影片的独角戏。
高口碑电影卖不动,早有先例。 2021年《雄狮少年》豆瓣8.4分,票房止步2.43亿;《爱情神话》同样8.4分,票房2.56亿。 而同年豆瓣5.9分的《李茂扮太子》却狂揽3.42亿,观众用脚投票证明:强话题(如“韩寒郭敬明对决”)和强情绪(如《你好,李焕英》的亲情泪点)才是票房利器,单纯“质量好”远不够。
营销失误更是致命伤。 2014年《绣春刀》因片名晦涩(观众误以为是古装服饰片)、宣传期撞档9部新片,排片被压到20%,最终票房仅9000万;纪录片《我就是我》在《小时代3》《后会无期》的“郭韩大战”中沦为炮灰。 如今《赎梦》重蹈覆辙:无病毒话题、无下沉营销、无档期空间,首日排片仅6.3%,上映4天即沦为“院线一日游”。
当短剧平台红果单日用户使用时长冲到67分钟,增速是长视频平台的2.4倍,电影却还在为“如何让观众走进影院”发愁。
2024年观众进影院频率下降9%,碎片化娱乐正在碾轧传统的两小时沉浸体验。 连《哪吒2》这样的神作,也只能靠“45天火速上线流媒体”来止损,缩短窗口期虽保住了收益,却进一步削弱了影院独家性。
292亿的总票房像一件华丽袍子,但掀开一角,《戏台》38万、《赎梦》35万的日票房数据,才是市场真实的底色。
鼎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